3月7日下午,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日本研究所所长的王勇教授应学院邀请,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东亚的“世界语”历史回眸与未来瞻望》的讲座。讲座由金山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王勇教授以文化传承的当代困境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文化保护的严峻现实。在全球化浪潮中,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正遭遇双重危机——既有文化根基的当代性流失,更面临着文化主权的跨国争夺。王勇教授援引佛教禅宗东传的典型案例: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形态,其发源地认证权却在国际场域遭遇挑战。这种文化认同的消解现象在节日体系中同样显著,我们对中国的各类节日习以为常,对节庆习俗了如指掌,却忽视其本身也是值得被发扬的文化瑰宝。当其面临被邻国认证的危机时,公众方如梦初醒般迸发文化主权意识。基于这种文化自觉的滞后性,王教授引出了此次讲座的主题——汉字。

汉字作为现存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体系,其存续发展始终伴随争议。新文化运动时期,曾有学者激进主张“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而在当代,虽得国家领导人“汉字是中华文明基因”的权威定调,其主权归属仍频遭挑战。

接下来王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关于语音和文字之间的相互作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曾指出,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文字不仅是语言的物质载体,更是文明跃迁的认知革命。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关于语言普世性的探索便从未停歇。关于设立“世界语”的呼声经久不衰,从十七世纪至今,来自世界各地的诸多学者都试图搭建“世界语”的谱系,但都以失败告终。他们的失败恰恰证明语言中所具有的民族性不可打破。事实上,阻碍“世界语”建立的,不只是民族性,语言的时代性也促使其变化难以捉摸。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语异声”现象,中国百年前的语言使用与当今的普通话早已大相径庭。王教授讲道,很多时候语言不一定要宣之于口才能传递信息,先人们通过“写”的方式能可以更加方便的交流。中国古代许多官员调任异地,方言是沟通的一大问题,文书上报时有不畅,为了更好的沟通交流,上下之间的沟通通常以笔谈的形式进行,从而避免了信息的误读,拓宽了沟通的界限。加藤彻曾言:“曾经的汉文,是东洋的世界语。用汉文笔谈的话,日本人、中国人、朝鲜人、越南人都能沟通信息。”文字在此展现出凌驾于语言之上的文明统合力量。

最后,王教授总结道,语言和民族发展息息相关,民族语言就是民族精神,语言不灭则民族不亡。当前东亚各国陆续提出关于国际语的愿景:韩国李振政教授倡导“修复汉中汉字笔谈交流通路”,日本研究所提倡固有名词尽量书写成汉字……实质上都在诉诸汉字作为文化基因载体的超民族价值。王教授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宣传汉字的道路,发扬汉字就是发扬其背后的千年文化脉络,这种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亟待当代青年以文化自觉接续传承。
王勇教授的讲座给现场师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交流环节,现场同学与王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表达了保护汉字这一民族文化符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图/文:2023级英语语言文学 马钰羚;审核: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