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新闻动态
    2018年“五一劳动之星”之赵艳华:外院发展的建设者 学生心灵的引路人
    2018年05月24日 17:55 外国语学院  点击:[]

他们用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书写无悔青春,他们用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镌刻芳华岁月。润物无声,细流涓涓,他们是学融中外的引路人,更是明德求新的践行者。“辛勤耕耘数十载,一片丹心筑师魂。”句句教导,字字嘱托,凝聚着无尽的关爱与辛劳;三尺讲台,潜心育人,则是属于他们最温暖的华彩人生。

又是一年毕业季,凤凰花掩映在绿叶中映红了多彩的校园。远处的蓝天依旧很低,奶白色的云朵肆意地舒展着,把年轻人们的照片装点的煞是好看。从东门沿着东坡湖畔向西而行,路过古老的泰坚楼,向北望去就是象牙色的社科群楼。我此行的目的地——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办公室就坐落在这里。当走进约定的会议室,老师已经早早的投入了一天的工作。简单介绍后,她亲切的为我拉开身旁的椅子,放下手中的笔,随意地聊了起来。窗外八点钟的阳光正好,适宜的温度、温柔的声音,使我立即放下因紧张而高悬的心,或许这就是赵老师的魅力,举手投足之间,我们的距离是那么贴近。

赵艳华老师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由于独特的专业加之语言优势,年轻的她被安排进入政府机关,展开伪满洲国遗留文件的整理工作。“当时的资料保存了那么多年,里面滋生了细菌和螨虫。我的皮肤又容易过敏,下班总得去打吊瓶。但是我已经答应了领导要把这个东西啃下来,就不能中途退缩。后来,经我手披露出的东西,是中国首次的,也是世界首次的!”赵老师说起她从前的经历,感慨而又自豪。在艰苦的环境中,她坚持伏案工作,耐心阅读整理文件,辗转各地参加会议,从麻袋里的废纸到一篇篇论文,赵老师为我国东北伪满洲国战后遗留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她独特的贡献。

2004年,赵艳华老师不远万里来到海南岛。那时正值外院成立,老师放下行李,立即投入新学院的建设工作中。在她的努力下,我院成立初期的影像资料得以保存,学院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十几年过去,如今的外院已成为海南大学的中流砥柱。回顾往昔,从东北到东南,从吉林到海口,赵老师的足迹已贯穿了整个中国。不论是数年如一日的文献研究,还是兢兢业业的教书育人,她用毅力和决心在浩如烟海的陈年旧案里还原历史真相,用学识和耐心点亮每一位同学内心的明灯。说起刚到海大的日子,老师不禁连连感叹,当初连去泰坚楼的路都不认识的,如今早已宾朋满园、桃李天下。

亦师亦友,这是同学们经常拿来形容赵老师的词语,就像艳华老师自己总结的,在当代高校中,师、生、友,三种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相互的关系至关重要。师与生,老师应当恪守为师之道;师与友,作为社会人,老师要坚守为友之道。除却应做到当代社会公认的一名高校老师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每名老师都应着重培养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此感染学生、教化学生。而作为刚刚卸任日语系主任的赵老师心系每一位同学,并且总能以一种独特的智慧,让暂时陷入困顿的同学重拾信心、重燃斗志。“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更要有耐心去走近学生。”赵老师总是这么说。而在日常学院工作中,她以真心待人,与同事们拧成一股绳,将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努力建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只要我们之中有人出差,总会带各种小礼物回来和大家分享。学术讨论会中也总会增添几分温度!”提到工作中的趣事,赵老师不禁露出了笑容。在她心里总装着集体,而同事们都是他亲切的家人。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用最伟大、最华丽的辞藻赞美教师,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和人际相处皆有大学问。赵艳华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令人敬重的人民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贯彻于工作中。她是园丁、是先驱、是建设者、更是学生们心灵的引路人。

(采编:孟澜清王玉娇责任编辑:张乃脆)

 

学校首页 | 学院主页 | 联系我们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社科楼C座3楼 邮编:570228 
版权所有 @2019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